什麼是EPS?為什麼這個數字重要? EPS,全名為 Earnings Per Share,中文稱為「每股盈餘」,是衡量一家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,其計算方式是將公司的稅後淨利除以流通在市場上的普通股數量,也就是: EPS = 淨利 ÷ 流通在外股數 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一季淨賺了10億元,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有5億股,那每一股的EPS就是2元,代表每張(1,000股)股票為股東創造了2,000元的獲利。 EPS的重要性在於,它將企業整體的盈餘轉化為單一股東能理解的單位,有助於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的獲利效率,無論企業規模大小,EPS提供了「每股能賺多少錢」的直觀參考,是投資人初步判斷公司財務表現、選股時經常會使用的基本面指標之一。 此外,EPS的變化趨勢(例如逐年成長)也能反映企業是否持續擴張、經營是否穩健,因此不只是單一數值,更是一段時間內觀察公司體質的利器。 EPS好,股價就一定會漲嗎? 從理論上來看,EPS成長代表公司賺錢能力提升,應該是股價上漲的好兆頭。但實際在市場中,我們常常會發現:即便公司EPS漂亮,股價卻不動如山,甚至還下跌 這讓許多投資人感到困惑,明明公司賺錢,為什麼市場不買單? 關鍵在於股價反映的從來不只是公司當下的獲利表現,而是「未來的預期」 如果市場早已預期公司會賺這麼多,甚至預期更多,那即使EPS成長,股價也可能已經提前反應完畢,或是落空於預期。 此外,股價還受到許多變動因素的影響,例如: 整體市場氣氛是否樂觀(如總體經濟走弱) 產業是否面臨瓶頸或轉型壓力 公司是否有其他風險(如負債高、管理層爭議) 籌碼面是否穩定(如大股東賣股、法人態度) 因此,雖然EPS是基本面的重要指標,但在市場運作中,不能單靠EPS來預測股價漲跌,它像是一張成績單,而不是未來走勢的保證書。 EPS亮眼卻股價疲軟的常見原因 當一家公司交出亮眼的EPS成績單,但股價卻不如預期上漲,背後往往有更多層次的原因,這些因素不一定出現在財報上,卻實際影響著市場對該股票的評價: 1. 成長已被市場充分預期 若市場早就知道公司會交出好成績(例如財報公布前已經有樂觀預測),EPS的提升就不再是驚喜,利多出盡的情況下,股價反而可能下跌,這是市場常見的「反應在前、實現後修正」。 2. EPS來自一次性收益 有些企業的EPS看似亮眼,其實是靠出售資產、處分子公司或其他非經常性收益拉高的,這種獲利並...